意識研究科學方法簡史
作者:Chris
D. Frith 與 Geraint Rees
摘要
對於意識進行系統研究的方法始於勒內·笛卡兒(René Descartes,1596–1650),他的思想至今仍具重要影響力。他最著名的是對物理與精神之間的明確區分(笛卡兒二元論)。根據笛卡兒的說法,身體是一種實體,而心靈是另一種實體,因為這兩者可依完全不同的屬性來理解。身體(物質)的特徵是空間的延展性與運動,而心靈的特徵是思想。這種對心靈的定義也使其具有隱私性,成為第一人稱與第三人稱觀點區分的先驅。
如今,大多數科學家並不接受二元論,而是認為心靈以某種方式源自大腦的物理特性。然而,心靈與物質之間的區分仍然如此明確,以至於解釋心靈如何從物質中產生,以及調和第一人稱與第三人稱觀點,仍是意識研究者面臨的最大難題。
意識研究的起源:勒內·笛卡兒
對意識進行系統研究的方法始於勒內·笛卡兒(René Descartes,1596–1650),他的思想至今仍具重要影響力。他最著名的是對物理與精神之間的明確區分(笛卡兒二元論)。根據笛卡兒的說法,身體是一種實體,而心靈是另一種實體,因為這兩者可依完全不同的屬性來理解。身體(物質)的特徵是空間的延展性與運動,而心靈的特徵是思想。這種對心靈的定義也使其具有隱私性,成為第一人稱與第三人稱觀點區分的先驅。
如今,大多數科學家並不接受二元論,而是認為心靈以某種方式源自大腦的物理特性。然而,心靈與物質之間的區分仍然如此明確,以至於解釋心靈如何從物質中產生,以及調和第一人稱與第三人稱觀點,仍是意識研究者面臨的最大難題。
一些人認為,笛卡兒阻礙了意識的科學研究,因為他的二元論將意識置於科學範疇之外。然而,笛卡兒是一位互動二元論者,作為此類學者,他是第一位認真思考意識的神經相關現象的人。他意識到大腦對於感官輸入與運動輸出的關鍵作用,但並未因此認為大腦是心靈的基礎。他認為非人類動物沒有心靈,而只是沒有思想的自動機,對它們來說,大腦已經足夠。這一觀點與當前對於有意識與無意識過程的區分存在有趣的相似之處。對笛卡兒而言,意識是一種心靈的狀態,大腦的角色僅限於非意識過程。然而,大腦在連接物質與心靈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
笛卡兒之後
自笛卡兒以來,許多努力致力於試圖將物理與心理重新結合。巴魯赫·斯賓諾莎(Baruch Spinoza,1632–1677)提出,心理與物理是同一實體的不同面向(雙面向理論);而戈特弗里德·萊布尼茲(Gottfried Leibniz,1646–1716)則認為,心靈與身體是分離的實體,但從一開始就被設計為完美同步運作(心理物理平行論)。喬治·柏克萊(George Berkeley,1685–1753)否認了無心靈物質存在的可能性(唯心主義)。他認為事物只能以心靈的存在或被心靈感知的方式存在。
與此相對的是唯物主義,其認為物質是基本的,並且是心理事件的根本原因。這是一種古老的觀點,由如朱利安·奧弗雷·德·拉·梅特里(Julien Offray de la Mettrie,1709–1751)等人在其著作《機器人類》(L’homme machine)中提倡。德·拉·梅特里將笛卡兒對動物作為自動機的觀點擴展到人類,特別是他提出,有意識與自主的過程只是比無意識與本能過程更為複雜的機制的結果。這本質上也是許多二十一世紀尋求意識神經相關現象研究者所持的信念。
約翰·洛克(John Locke,1632–1704)及其後續的經驗主義哲學家對心靈與身體的區分較少關注,更關注知識的問題:心靈如何認識世界。洛克區分了外部感官(心靈對事物的經驗)與內部感官(心靈對其自身經驗的反思)。他還認識到思想聯想的重要性,這一概念被大衛·哈特利(David Hartley,1705–1757)進一步發展,成為心理學中聯想主義的直接先驅。哈特利還提出,感覺與神經與大腦中的震動平行運作,為生理心理學提供了基礎。
托馬斯·里德(Thomas Reid,1710–1796)發展了洛克的內部感官概念,假設心靈包含了一些先天的能力。正是基於這些能力,法蘭茲·約瑟夫·高爾(Franz Joseph
Gall,1758–1828)列出了「心靈的力量」,並試圖將其定位於大腦的特定部位。
然而,當英國經驗主義者為心理學科學奠定基礎時,伊曼紐爾·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卻否認了心理學作為科學的可能性。康德指出,科學方法需要使用數學和實驗。他認為數學無法應用於心理現象的描述,因為這些現象只有一個維度——時間。同樣地,實驗也無法應用於心理學,因為心理現象是私密的,因此無法進行實驗操控。如果接受康德的觀點,那麼生理學(研究大腦)是一門科學學科,而心理學(研究心靈)則不是。
十九世紀的心理學與生理學
心理物理學方法的發展,可以看作是對心理現象無法進行實驗研究與數學建模這一觀念的反應。心理物理學發展的關鍵人物是古斯塔夫·費希納(Gustav Fechner,1801–1887)。費希納反對笛卡兒的觀點,認為心靈與身體是單一實體的兩個面向。他也反對康德的觀點,認為心理過程是可以測量的。他的心理物理學方法(1860)基於赫巴特(Herbart,1824)的研究,赫巴特證明心理經驗(如感覺)的強度可以變化,並且存在一個閾值(或極限),當刺激強度低於該閾值時,便不會引發感覺。
費希納還基於韋伯的「最小可覺差」(just noticeable difference, JND)的概念進行研究(Weber,1834)。最小可覺差是刺激強度需要增加的最小量,以產生感覺的變化。費希納使用最小可覺差作為測量單位,並證明最小可覺差(感覺的主觀測量)與物理信號的強度之間存在系統關係。他在許多感覺領域發現,物理刺激強度與主觀感覺之間的關係是對數形式(韋伯-費希納定律)。他推測感覺強度與神經活動強度之間的關係也是對數形式,但由於當時無法測量神經活動,該假設尚未被驗證。
費希納成功地證明了心理現象是可以測量的,並且與物理現象緊密相關。他還開發了一些實驗心理學的基本方法,這些方法至今仍被使用。
完結篇
此篇翻譯整理了從笛卡兒到現代意識研究的發展過程,涵蓋了多樣的理論與發展,強調了科學、心理學與哲學如何共同塑造了今天對意識的理解。此文旨在為深入討論與學術交流提供參考,並期待能為意識問題的未來研究指引方向。
進一步閱讀
Hilgard, E. R. (1980) Consciousness in contemporary psychology.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31, 1–26.
Velmans, M. (2009) Understanding Consciousness. London:
Routledge/Psychology Press, chs. 1 to 5.
參考文獻
Baddeley, A. (1986) Working Memor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argh, J. A. 和 Chartrand, T. L. (1999) The unbearable automaticity of being. American
Psychologist, 54: 7, 462–79.
Beck, D. M., Rees, G., Frith, C. D., 和 Lavie, N. (2001)
Neural correlates of change detection and change blindness. Nature
Neuroscience, 4: 6, 645–50.
Broadbent, D. E. (1958) Perception and Communication. London 和 New York: Pergamon Press.
Brodmann, K. (1909) Vergleichende Lokalisationslehre der Grosshirnrinde in
ihren Principien, dargestellt auf grund des Zellenbaues. Leipzig: Johann
Ambrosius Barth.
Cattell, J. M. (1893) Aufmerksamkeit und Reaction. Philosophische Studien,
8, 403–6.
Conrad, R. (1962) An association between memory errors and errors due to
acoustic masking of speech. Nature, 193, 1314–15.
Cowey, A. 和 Stoerig, P. (1997) Visual detection in
monkeys with blindsight. Neuropsychologia, 35: 7, 929–39.
Donders, F. C. (1868) On the speed of mental processes. Translated by W. G.
Koster, 1969. Acta Psychologica, 30, 412–31.
Du Bois-Reymond, E. (1848) Untersuchungen über thierische Elektricität.
Berlin: Georg Reimer.
Duncker, K. (1945) On Problem Solving.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